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

聰明工作36計

商業周刊 第966期 2006-05-29 撰文者:王仕琦、賀先蕙


儘管全球化、網路革命,在過去二十五年,大幅提升人類的生產力。然而,也從此,「埋頭苦幹症候群」正以美國為首,向全世界白領階級蔓延!這群「埋頭苦幹族」的面貌,跟過去截然不同。
埋頭苦幹症候群正蔓延……白領階級工時變長、事做不完根據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最新研究顯示:過去,美國每週工作超過五十小時的人,是低勞工階層,但這群人現在卻變成待遇最優渥的白領階級。 去年十月,美國《商業週刊》(Business Week)就以「你工作如此賣命的真正原因」(The Real Reasons You're Working So Hard)為封面故事,探討此一現象。

不只美國,全球化的競爭,也迫使歐洲人拋棄較短工時的傳統。○四年,德國每週工時超過四十小時的人口,從四百七十萬人增加到五百三十萬人,法國勞工也有此趨勢。 在台灣,根據主計處民國九十四年公布的「社會發展趨勢調查」:二○.五%的人認為,自己總是或經常,無法完成每天預定想做的事情;一七.八%的人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;十五至四十四歲的人口中,三成以上自覺經常有時間壓力。 為何科技工具增加,時間卻不夠用? 麥肯錫一份針對全球七千八百位經理人的調查點出關鍵:無效率的溝通(包括語音、電郵和會議)。

這份報告指出:有近四○%的經理人,每週必須花半天到一天在沒效率的溝通;二五%認為目前的溝通已超出他們所能管理的範圍。 針對此點,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資深合夥人布萊恩(Lowell Bryan)指出:「能夠處理更多複雜性的人,才會是贏家。」換句話說,馭繁為簡,避免自己被工作消耗殆盡,是白領階級拒當埋頭苦幹族的唯一心法。 運用五大聰明工作秘訣……學習馭繁為簡,有效管理產能 其中,「管理產能,而非工時」是重要的概念,人們必須減少低價值的互動頻率。

以下是五個幫助你聰明工作的秘訣:

一、設定優先順序:確立真正值得你花心力做的工作,想辦法外包其他不重要或非核心能力的專業性工作。

二、預留時間:不管在專業還是家庭生活,都要預留時間給無法預見的事件和訊息,太緊湊的行程會造成壓力。此外,如果你不在工作與工作之間預留時間,讓自己轉換心情,會把自己壓垮。

三、運用科技,過濾資訊:透過各種電子產品,你總是可以被找到。但在週末關機又不是個好選擇,可以用新科技來過濾你的電話和電子郵件。

四、將決策權下放:擴大中低階經理人可以做出的決策範圍,給自己思考事情的時間。加州智庫未來學院總監沙佛(Paul Saffo)就說:「獨處,在職場是奢侈的資源,有時你必須要遠離一些,相信沒有你,事情還是可以運作如常」。

五、補充創造力:跑馬拉松、學習如何煮菜、聽音樂等活動,可以提供休息和放鬆,讓你補充創造力。 有了秘訣,還需要有紀律的執行,才能聰明工作。

管理時間>>陳瑞聰 嚴守議程表

十八年前,陳瑞聰接下仁寶電腦總經理職務後,一路將仁寶帶領到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公司,並轉投資手機廠華寶通訊、面板廠統寶光電與封測廠飛信半導體等。

如今,他掌舵的事業體合計年營收已將近四千億元,擁有上萬名員工。他堪稱國內最忙碌的科技執行長之一,每週主持的會議近四十個,平均每月出國達八次。以下為陳瑞聰自述:我常戲稱,我應該稱作「開會長」,我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開會,出差是為開會,應酬也是開會。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離開辦公室前,全被會議給占滿,最高紀錄,我一天得開上十二個會議。在分秒必爭的電子業裡頭,開會長和執行長幾乎可以畫上等號,我常想,執行長如何讓每個會議都能極有效率的進行,其實最能反映出他的執行力。會議管理,對現代執行長而言,其重要性可能更甚於其他。會議管理:建立開會標準作業流程,客戶也要遵守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,開會最常遇上的無效率情況有兩類:第一種,原定的開會時間delay(延遲)。

要知道,若是我前一個會議拖延半小時,等著我主持下個會議的其他人就得空等半小時,若有十個人,就等於公司喪失掉至少半天的競爭力。第二種,會議結束,沒能達成任何結論。沒有結論,意味著原地踏步,公司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。過去,我就常碰上這兩種情況,後果是讓我每天活在無止境的會議夢魘裡頭。別人看我現在一個星期有將近四十個會得主持,數量相當嚇人,其實,我過去的會議次數,比現在還要多出許多。

從五年前開始,我採取的做法是,要求將每個會議的議程表先定出來,議程表中必須條列得一清二楚:這個會議必須討論的議題有什麼,每個議題要花多少分鐘,必須做出什麼結論。過去我整天的行程表只有一張,現在我是每場會議都有一張議程表;過去,我每天的行程是以小時為單位,如今,我則是以分鐘計。

舉例來說,我甚至會連會議一開始的寒暄開場白,都訂出三分鐘的時間,三分鐘內要做的事包括交換名片、互相介紹等;接下來的五分鐘,則是前次會議結論進度報告,之後再針對此次會議的各項主題訂出時間表,在原訂會議時間的最後十分鐘,則進行結論。也因此,我開會時,除了與會資料外,最重要的就是這張議程表,我就擱在眼前,旁邊放著手表,任何一項議程超過原訂時間,我就會趕進度。

當然,與會的所有人員也都會有一張議程表,讓大家都能遵守讓會議如時進行的約定。我與客戶開會時也是這麼進行。在開會前的一個星期,我會將議程表寄發到客戶手中,如果對方認為議程順序或時間安排不妥,雙方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能夠溝通修正。剛開始,有同仁認為要求客戶配合似乎不妥,但事實上,客戶到台灣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天,對於時間控制的要求其實更在乎。面對不同的客戶,議程表也會有所調整,德國客戶做事嚴謹只談公事,有時候連三分鐘的寒暄時間都可省掉,直接由會議主持人個別介紹,事先將名片放在客戶面前即可。

美國客戶的作風較開放,因此,我們會將每個議題的時間長度訂得較寬鬆,透過長期下來得到的經驗法則,我們已經有一套開會的標準作業流程。會議安排:把重要會議隔開,萬一拖延寧可取消這麼做的最大好處是,每次會議幾乎都能在原訂時間內結束。別人看我必須管這麼多事業體,其實我多數時間都能準時在六點半以前下班,參加晚上的應酬。

不只如此,因為與會人員都相當清楚會議中每個議題的討論時間,因此,在事先準備工作上,更能精確掌握資料準備的程度。更重要的是,事先寄發出的議程表上,也會列出該會議必須做出什麼結論。對我來說,更因為相當清楚每個議題的時間,因此,對於我已經相當瞭解的議題,我往往可以乘機思考其他的事情,直到進入下個議題,我的思緒再重新回到會議上。我的工作時間常是被切割的,如何抓到空檔時間對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
在會議安排上,盡可能將重要的會議隔開,如此一來,若是重要會議delay,我就會直接取消下個會議,我的原則是,若下個會議可能得delay,我會選擇取消,否則,後果是,整天的其他會議全部都無法照原訂時間舉行。

聰明工作36計》開會篇
1〉一週前發出會議通知,告知會議重點、議程
2〉會議議程以分鐘計算,寒暄也要計算
3〉會議前檢視準備文件,若不齊全取消會議
4〉會議目的是要做結論,不是報告
5〉先報告流程,再開會
6〉主席得扮演計時守門員角色
7〉將重要會議隔開,預留彈性時間
8〉會議紀錄當場以電腦完成
9〉根據客戶特色設計不同的議程

沒有留言: